理财爆雷高管辞任!现金流告急
作者丨韩利明
编辑丨季媛媛
连日来,多家在港股上市的Biotech(创新药企)沉浮在有关现金流的舆论漩涡里。
7月8日,圣诺医药(02257.HK)公告称,近期收到基金投资经理知会公司董事会,“由于基金所投资的私募债的发行人可能违约,预计基金的资产净值将发生重大不利变化。”根据公告,理财爆雷高管辞任!现金流告急圣诺医药认购的是TradArtFlagshipInvestmentSPC的独立投资组合,共2000万美元(不包括交易费用,约1.46亿元人民币)。截至公告日期,已赎回20万美元。
作为对比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388万美元。现金流告急是悬在其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公告发出当天,圣诺医药盘中一度跌至3.87港元/股,触及历史最低点。截至7月10日收盘,圣诺医药收报4.96港元/股,回涨14.55%,总市值为4.35亿港元。
圣诺医药今年来股价跌近9成
“中国核酸药物第一股”圣诺医药理财爆雷
2021年12月,圣诺医药顶着“中国核酸药物第一股”登陆港交所,募资净额3.96亿港元。但上市三年来,圣诺医药未有商业化产品上市。
其中,进展速度最快的STP705isSCC在2023年向美国FDA提交IIa期及IIb期临床数据,已准备进入后期临床研究。此外,据圣诺医药官网,除STP707、STP122G、适应症为脂肪重塑的STP705进入I期临床外,其余近十款候选药物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。管线横跨肿瘤、医学美容、抗病毒物质等多个领域。
新药研发历来难以打破“双十定律”的桎梏,即成功研发一款新药,需要超过10年时间、10亿美元的成本。而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年末的1.05亿美元减至2023年年末的0.24亿美元。在2023年,圣诺医药在研发支出上已花费0.54亿美元。
为确保有充足的现金储备,圣诺医药已在2023年年报中拉响“自救”警报,“本集团已优先将资源分配至潜力巨大的项目,并已暂停或放缓其他项目的开发。特别是,本公司已决定将财务资源用于研发治疗isSCC的STP705及STP122G。本集团亦于2023年及年初至今进行三轮重组以优化工作团队。”
此外,圣诺医药也在寻求扩大现金流量的办法,“包括但不限于策略性地赎回金融资产;透过股权和债务融资寻求外部资金;以及探索商业发展机会。”
事实上,近年来被“资本寒冬”笼罩的生物医药行业中,BD与合作是Biotech常见的“造血”方式。以瑞博生物为例,其在今年1月宣布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携手合作,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(NASH/MASH)的小核酸创新疗法,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。
同月,舶望制药与诺华达成两份独家许可合作协议,舶望制药将从诺华获得1.85亿美元的预付款,两项交易的潜在价值高达41.65亿美元。公开资料显示,这是国内Biotech在RNAi领域进行的首笔重大海外授权交易。
在市场达成多笔核酸药物合作的另一面,今年以来,圣诺医药尚未公开披露新合作的达成。回顾过往,圣诺医药曾在2020年与信达生物达成开展信迪利单抗联合RNAi疗法的临床研究,并于2021年与沃森生物订立许可协议,共同开发针对流感病毒的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药物。记者初步查询,圣诺医药未在近两年的年报中进一步披露过往合作带来的持续收入。
高管先后辞任
进入2024年的圣诺医药也并不“太平”。今年3月,先是由于在发出保证金补缴要求后未获满足,执行董事兼主席陆阳和执行董事戴晓畅两位大股东被强制平仓;5月,公司首席战略官、首席医务官、首席财务官又先后辞任。
近期,随着理财爆雷,圣诺医药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。圣诺医药在公告中表示,投资经理已对该事件采取相应措施,包括委聘审计师对私募债发行人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。董事会保留追究基金管理层(包括投资经理)责任的权利,以挽回该事件造成的损失。
最终,圣诺医药能挽回多少损失仍是未知数。而作为尚未盈利的Biotech,圣诺医药能否持续运营,推进在研管线开发,仍将是市场持续关注的重点。
Biotech困在现金流里?
不仅是圣诺医药,今年年初经历过一轮股价暴跌的荣昌生物(09995.HK),近日也再次成为市场焦点。
7月8日晚间,公司实控人宣布计划增持公司股份后,公司股价却在9日遭遇20CM的大跌,股价创年内新低。在这背后,市场对公司业绩和资金链的讨论不绝于耳。截至7月10日收盘,荣昌生物收报13.64港元/股,下跌2.57%,总市值74.25亿港元。
“储备充足的现金流对于研发投入巨大的创新药企至关重要。根据观察,不少Biotech确实面临着现金流的问题。”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,“创新药企需要认识到创新药品的研发和商业化通常需要时间。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投入较多而盈利有限的情况,但应该着眼于未来的潜在回报。这需要公司和投资者都有耐心,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。”
“Biotech要度过市场周期,需要具备灵活的战略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。多元化的产品管线也是关键,降低单一项目失败带来的风险。同时,企业应积极寻找长期投资者,建立稳定的资本来源。此外,也要了解政府的政策支持。”在上述券商分析师看来,与生态圈伙伴的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策略,通过联合研发等方式,降低研发成本并加速成果转化。
SFC
本期编辑江佩佩实习生陈其琪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,若侵犯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,谢谢!联系QQ:2760375052